南京仁品耳鼻喉专科医院

当前位置   南京耳鼻喉科哪家好 > 中耳炎 > >

孩子中耳炎医生会做哪些检查?南京仁品耳鼻喉医院

南京仁品耳鼻喉医院  发布时间:2025-09-12 11:33
孩子中耳炎医生会做哪些检查?南京仁品耳鼻喉医院
 
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耳痛、耳闷、听力反应迟钝、频繁摸耳等疑似中耳炎症状时,及时就医是避免病情加重的关键。医生会通过针对性检查明确炎症程度、病变范围及潜在诱因,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。以下详细拆解医生重点关注的5类检查项目,帮助家长理解检查目的与配合要点。
 
一、乳突部位检查:排查炎症扩散风险
 
(一)检查部位与方法
 
乳突是位于孩子耳廓后下方的圆形骨质结构,与中耳腔相通(属于中耳的延伸部分)。医生会通过“视诊+触诊”结合的方式检查:
 
视诊:观察乳突区域皮肤是否有红肿、隆起,对比双侧乳突外观是否对称;
 
触诊:用手指轻轻按压乳突部位,询问孩子是否有疼痛(低龄儿童可能通过哭闹、躲闪表达疼痛)。
 
(二)检查意义:警惕“乳突炎”并发症
 
中耳炎症若未及时控制,可能通过骨质间隙扩散至乳突,引发“急性乳突炎”——这是儿童中耳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。若检查发现乳突部位红肿、按压痛,提示炎症已突破中耳腔,可能伴随乳突内骨质炎症,需立即调整治疗方案(如加强抗感染治疗,必要时需手术干预),避免炎症进一步扩散至颅内(虽罕见但风险极高)。
 
二、耳廓与外耳道检查:判断炎症累及范围
 
(一)检查重点:双侧对称性与外耳道状态
 
耳廓对称性评估:
 
医生会观察孩子双侧耳廓是否对称,重点关注病变侧耳廓是否有“向前突出”的情况,同时查看耳廓后沟(耳廓与头皮连接的凹陷处)是否肿胀。若出现这类表现,通常提示中耳炎症较重(如中耳积脓导致压力外推),或合并“急性外耳道炎”(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急性炎症)。
 
外耳道细节检查:
 
由于儿童外耳道较狭窄,且常存在耵聍(耳屎)堵塞,医生会先使用专用工具(如耵聍钩、吸引器)轻柔清除耵聍(操作前会评估耵聍硬度,若较硬可能先滴用软化剂,次日再清理),避免耵聍遮挡影响后续观察。
 
清除耵聍后,医生会用头灯、电耳镜(手持小型照明观察工具)或耳内镜(高清可视化设备)查看外耳道皮肤状态:
 
若合并外耳道炎,可发现外耳道皮肤充血、肿胀,甚至有少量分泌物(如淡黄色黏稠物);
 
部分严重病例(如“大疱性鼓膜炎”,常由病毒感染引起),会在鼓膜表面或外耳道深部看到透明、半透明或血性的小水泡/血泡,孩子会因水泡破裂出现剧烈耳痛。
 
三、鼓室状态检查:明确中耳核心病变(积液/炎症)
 
鼓室是中耳的核心腔室,中耳炎的核心病变(如积液、黏膜充血)多集中于此,因此是医生检查的“重中之重”。
 
(一)检查方法:可视化观察鼓室细节
 
医生通过耳内镜(最常用,可清晰放大鼓膜及鼓室内部)观察以下关键信息:
 
鼓膜外观:正常儿童鼓膜呈淡粉色、半透明,有清晰的光锥反射(光线照射鼓膜时形成的亮区)。若患中耳炎:
 
鼓膜会因炎症出现充血(呈鲜红色或暗红色),光锥反射模糊或消失;
 
若鼓室内有积液,鼓膜会因液体推挤出现“外凸”(鼓室压力增高)或“内陷”(鼓室负压),透过鼓膜可观察到液平面(积液形成的水平分界线)或气泡(积液中包裹的气体),积液颜色多为淡黄色或白色(黏稠度不同颜色略有差异)。
 
双侧对比原则:
 
孩子就诊时多主诉“单侧耳痛”,但医生会常规检查双侧鼓室——临床中常发现“疼痛侧炎症较重,但对侧也存在轻度积液或黏膜充血”。这是因为儿童咽鼓管功能较弱,一侧中耳感染可能通过鼻咽部炎症波及对侧,若仅关注疼痛侧,易遗漏对侧病变,导致后续复发。
 
四、中耳压力与听力测试:量化功能损伤
 
当鼓室外观无明显异常(如早期分泌性中耳炎,鼓膜充血不明显),或需评估炎症对听力的影响时,医生会安排以下两项无创检查,儿童耐受性良好,无需过度担心。
 
(一)中耳压力测试(声导抗测试):快速判断鼓室功能
 
检查过程:
 
医生会为孩子选择尺寸合适的软质耳塞(贴合外耳道),将耳塞连接到专用仪器上。孩子只需保持头部不动、安静配合1-2分钟,仪器会自动向耳道内发出微弱声波,通过检测声波反射情况,计算鼓室压力值,生成“声导抗图”。
 
整个过程无明显声音刺激,也不会产生疼痛,低龄儿童若能短暂配合即可完成(若孩子哭闹抗拒,可由家长怀抱固定头部,医生快速操作)。
 
结果意义:
 
正常结果:鼓室压力在正常范围,提示咽鼓管功能良好,无明显积液;
 
异常结果:若显示“鼓室负压”(压力低于正常),多提示咽鼓管堵塞,中耳通气不足;若显示“鼓室积液”(压力曲线呈“B型”),则直接证明鼓室内有液体滞留,是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诊断依据。
 
(二)听力测试:评估听力受损程度
 
适用场景:
 
仅在以下情况需进行:①孩子听力反应迟钝明显(如对呼唤无回应、看电视音量过大);②中耳炎反复发作(需排查是否存在永久性听力损伤);③声导抗测试异常且需评估干预效果。
 
儿童适配方式:
 
3岁以上儿童:可配合完成“纯音测听”(通过耳机听不同频率、不同音量的声音,按压按钮表示听到);
 
3岁以下婴幼儿:采用“行为测听”(如通过玩具发声吸引孩子注意力,观察孩子对声音的反应,判断听力阈值),无需孩子主动配合,通过观察行为即可评估。
 
检查目的:
 
明确是否存在“传导性听力下降”(中耳炎常见的听力问题,多由鼓室积液阻碍声音传导引起),以及下降的程度——多数情况下,炎症控制后听力可逐渐恢复,若听力下降持续不改善,需进一步排查是否有其他耳部病变(如听骨链损伤)。
 
五、鼻腔与鼻咽部评估:查找炎症“源头”与复发诱因
 
儿童中耳炎(尤其是分泌性中耳炎)的发生,与鼻腔、鼻咽部的异常状态密切相关——鼻腔堵塞会导致咽鼓管开口不通畅,而鼻咽部的腺样体肥大则是反复中耳炎的重要“元凶”。因此,医生会同步评估鼻腔与鼻咽部情况。
 
(一)鼻腔检查:改善通气是治疗关键
 
检查方法:
 
医生用前鼻镜(撑开前鼻孔的小型器械)观察鼻腔黏膜状态,或用鼻内镜(细径软管,可深入鼻腔)查看鼻腔深部及咽鼓管开口情况。
 
重点关注内容:
 
鼻腔黏膜是否充血、肿胀(如感冒、鼻炎引起的黏膜水肿);
 
鼻腔内是否有分泌物(如清鼻涕、黄脓涕,提示感染或过敏);
 
鼻中隔是否有偏曲(若偏曲严重,可能长期压迫一侧鼻腔,影响通气)。
 
检查意义:
 
鼻腔堵塞是咽鼓管功能障碍的主要诱因,后续治疗中(如使用鼻用激素、鼻腔冲洗),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改善鼻腔通气,让咽鼓管开口通畅——因此鼻腔评估结果直接决定“病因治疗”方案。
 
(二)腺样体评估:针对“反复中耳炎”的关键排查
 
若孩子中耳炎反复发作(如半年内发作3次以上,或1年内发作4次以上),医生会重点评估鼻咽部的腺样体(位于鼻咽部顶部与咽后壁之间的淋巴组织,儿童时期较发达):
 
检查方式:
 
通过鼻内镜直接观察腺样体大小,或拍摄鼻咽部侧位片(X光检查,辐射剂量极低,安全可控),判断腺样体是否过度肥大(堵塞后鼻孔超过2/3)。
 
关联逻辑:
 
肥大的腺样体可能直接压迫咽鼓管开口,导致咽鼓管长期堵塞;同时,腺样体表面易滋生细菌、病毒,反复感染会通过咽鼓管逆行至中耳,诱发中耳炎复发。若确诊“腺样体肥大合并反复中耳炎”,医生可能建议在控制炎症后,通过手术切除腺样体,从根本上减少复发风险。
 
家长配合小贴士:让检查更顺利
 
提前沟通:带低龄儿童就医前,用简单语言告知“医生会用小镜子看耳朵/鼻子,不会疼,配合好很快就结束”,避免孩子因未知产生恐惧;
 
检查中安抚:若孩子哭闹,家长可怀抱孩子、轻拍安抚,或用玩具、动画片短暂转移注意力,协助医生完成检查;
 
主动告知病史:就诊时主动向医生说明孩子症状出现时间、是否有感冒史、既往中耳炎发作情况,帮助医生更快锁定检查重点,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项目。
 
总之,医生的这些检查均围绕“明确诊断、评估严重程度、查找诱因”展开,家长无需过度焦虑,积极配合检查即可为孩子获得精准治疗打下基础。
下一篇:没有了
看完文章还有疑问 点击继续问诊
名医坐诊 更多>>
简介| 医生| 医保| 地址

门诊时间:8:30 - 17:30

copyright©2017·南京仁品耳鼻喉医院
参考信息不作为诊断医疗数据网站地图